close
文章日期:2011-03-27 16:06

這週將是竹北市國中小的月考週。週五陪著國一學生們複習生物,卻因為嶄新的課本、差勁的小考成績而大發飆,女孩眼睛泛紅,哭了停、停了哭,似乎滿是委屈:「為什麼要讀書?」。另一個女孩說:「有的時候就是不想讀書嘛!」

 

青春期的孩子,聽說因為賀爾蒙的作用,會有迷惘與反叛。不記得自己有青春期的迷惘和反叛,但早已遠離青春期的我,現在反而常常極度迷惘:我們該怎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過去的年代,社會變遷很緩慢,父親將畢生的經驗智慧傳給子女,子女只要照著長輩的要求安分學習,就可以安穩過一輩子了。可是近年社會、環境、科技變化得實在太快,記得老公說過:「很可能我們現在要孩子們學的東西,全都不是他們長大後的社會需要的。」

 

前兩天跟朋友Sunny聊天,她正看著一本關於特殊兒童的書,書中的觀點是這些特殊兒童雖有著一些行為不見容於現今的社會規範,但都具備了特殊的才能,而這些才能可能是未來時代所需,未來的世界要靠這些具備特殊才能的人們來拯救。

 

昨天,一位一起上水稻課的年輕帥哥同學提到,他將在八月前舉家搬到宜蘭,原因是滿三歲的孩子即將入學宜蘭的華德福幼稚園。愈來愈多的朋友,捨棄現今正規教育體系,選擇另類的教育方式(包括在家自學),只為許孩子一個不同的未來-更多的彈性、適應力。

 

今天在COSTCO看到李家同教授的書"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我一直很佩服李教授對教育的精闢見解,這本書的內容也是一針見血,提出現今學生普遍的問題。下面這段文字摘自書中:

我們的教育,過於咬文嚼字的專注細節,這已和閱讀本身無關,會讓孩子失去閱讀的興趣,也會阻礙對整篇文章或整本書的理解。對閱讀的認知錯誤,讓孩子只想追求標準答案,扼殺了不同觀點和想像力。基礎根基沒有做好,更會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以及整體社會和國家競爭力,不可不慎重看待。

大量閱讀,可訓練四點語文能力:

  ◆很快看懂文章,並抓到重點

  ◆正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合乎邏輯,不自相矛盾

  ◆內容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我完全贊同李教授的見解,現在很多學生考試成績不佳,不是因為觀念錯誤,而是題目太長看不懂。很多學生平時讀的是老師或參考書整理好的條列式重點,課本根本是全新的,完全沒看。考題如果是敘述型的,常常就會不知所云而答不出來。

 

不過,電腦科技的發達,聲光圖案的刺激遠大於其他,或許未來的世界,人們會是完全的圖樣思考,根本不需要長篇文字的論述?

 

到底我該怎麼引導、要求學生們?我自己常常陷入矛盾中。只能說我還是希望他們能養成比較好的讀書習慣和態度;學習將負面的情緒(不想讀書)紓解、轉化成較積極正面的方向;了解自己的責任,在能力範圍內努力,並承擔後果。如果他們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那就是了不起的附加效益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lie 的頭像
    Julie

    凡心反省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