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武龍老師憂心著農政單位準備開放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他規劃了基改系列課程,希望利用四堂課的時間,協助大家認識什麼是基因改造作物?會有什麼影響?那些人在做基改?又有哪些人在努力反基改?這系列免費的課程已經在竹北好所在開過一輪,現在正在展開第二輪。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說:「無論最後政策是贊成或反對種植基改作物,如果是大家已經對基改作物了解後所做的決定,我們都將甘心接受,畢竟這是全民的決定。但是目前的現況是沒有幾個人認識基改,更少人注意到即將開放種植基改作物。」
希望有空的朋友們,一起來了解基因改造。雖然第一堂課已經在二週前上過了,從第二堂插入亦無妨。
面對基改系列∕詹武龍老師。(免費講座)
(1)糧食的壓力:3/3(四)上午10:00~12:00。
(2)什麼是基因改造:3/17(四)上午10:00~12:00。
(3)誰在做基改:4/7(四)上午10:00~12:00。
(4)一起來反基改:4/14(四)上午10:00~12:00。
上課地點:竹北好所在教室(竹北市嘉豐六路一段96號 )
********************************************
以下是3/3第一堂課「糧食的壓力」的部分內容:
一開始老師播放了一部影片,是NHK在西元2000年前製作的跨世紀人類面臨的問題專輯中的一部分。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揮之不去的影像是一位印度農民站在白茫茫的一片"鹽"中,這裡原先是農田,只是在第一次綠色革命時,採用政府大力推廣的肥料和農藥,幾年的時間後,田土看不到了,只見白茫茫厚厚的一層鹽類結晶,當然也種不出作物了。
近年美澳兩大糧食輸出國都曾發生嚴重乾旱,造成全球對缺糧的恐慌。但這兩國的乾旱問題是天災抑或人禍?美澳位於溫帶草原氣候區,降雨量本就不多,而耕種的灌溉水仰賴地下水,大量的抽取地下水已讓地下水接近枯竭,美澳能繼續輸出糧食多久?
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和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作物收成後,大量土壤裸露、表土流失、表土沙漠化、沙塵暴等。哈薩克、中國、印度等地已有許多農地沙漠化。
第一次綠色革命使用的小麥品種,非常依賴水和化肥。印度參與綠色革命的初期種植者,真的得到超過預期的收穫而賺錢,吸引更多人投入。但產量上升後,農民的生活並未獲得改善。因為種子、農藥、肥料和農機需要大量資金,原本自給自足有尊嚴的農民,可能變成債台高築。而印度降雨乾濕季分明,雨季農田嚴重淤積變水池,乾季來臨後,逐漸變成了鹽田。發動綠色革命的Borlaug博士對這樣的現象表示:怪農民太貪心,沒照規定大量使用肥料和水,農民要自己負責。
人類面對土壤鹽害的問題,想到的不是如何改善土壤,而是開發耐鹽性作物。
目前的糧食產量足以供養全世界的人口。會有飢荒不是糧食不足,是有些人無法取得糧食,這跟政治腐敗、商業利益、技術導向、過度消費都有關。
過去的帝國主義,被殖民地原本最好的土地是生產當地人民的糧食,被掠奪為生產帝國所需經濟作物(如棉花),當地人只能往條件較差的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糧食產量不足,人們為餬口只能去工廠工作賺錢購買進口食品,即使獨立了,新政府多半仍持續種植經濟作物,努力拚出口。
過度消費,不斷的購買,尤其是肉品的消費,飼養產肉動物所消耗的糧食量極大,為生產餵飽一人的牛肉量所消耗的糧食足以供100人所需。
種源有原生種、在來種、改良種(F1一代雜交種)、基改種。目前最多的基改作物是棉花、玉米、黃豆、油菜。中國致力於水稻的基改。台灣林試所有種植基改樹木(利用基因轉殖生產高纖維素桉樹,也就是造紙用的樹)。美國種植很多基改玉米和黃豆,但在美國這些基改作物是當飼料用,而非給人吃的。台灣進口的玉米和黃豆幾乎都是飼料級的基改產品,亞洲變成基改作物的實驗室。
基改作物可能的問題:
l 急於商業化-仍是實驗室研究階段的標的,卻被大量商業化。
l 把關鬆散-官商勾結?
l 隱匿不利證據-基改公司對不利的研究報告採用控告、不贊助等手段。
l 拒絕標示-目前台灣的產品只要含量5%以下即可標示不含基改作物。